【文史散論】從考古發(fā)現(xiàn)探索南朝、隋唐時期晉江漢族人的埋葬習俗(2)
土葬盛行
土葬是我國古代一種古老而源遠流長的葬式,早在1.8萬年前山頂洞人時代就開始出現(xiàn),到新石器時期已廣為流行。初時,尸體是直接埋入土中,大約在距今6000年前后才開始使用葬具裝殮尸體,然后埋入事先挖好的墓穴中。它的產(chǎn)生是與原始人思維的進步,鬼魂觀念的形成和親族觀念的發(fā)展有密切的關系。從大量文獻記載和出土墓志銘、棺槨等考古文物證實:上起帝王、貴族官僚,下至平民百姓,死后一般都是擇地壘墳而葬。可以說,土葬是歷代最主要的埋葬方式。雖然在儀式、葬具、葬式上各有時代、區(qū)域和民族特征的不同,但其基本文化定義是一致的,即死者“入土為安”。在古代,土葬的種類分為土坑墓、磚室墓和石室墓等。
根據(jù)目前大量考古資料證實,南朝、隋唐時期最盛行的葬法即為土葬。晉江地域內(nèi)出土的近40座南朝、隋唐時期墓葬,全部位于土山丘陵的半麓,均為深埋于地下的券頂磚室墓,系由甬道及墓室組成,并以木棺為葬具,但由于葬地為酸性紅壤,而且年代久遠,墓內(nèi)的葬具、尸骨都已腐朽無存,個別的尚留有鐵棺釘或銅棺飾。由此可見,晉江出土的這近40座古墓葬的葬法屬于土葬。這種模擬現(xiàn)實生活中的地面建筑,按生人居室設計的磚室墓在西漢以后開始出現(xiàn),槨室開始由空心磚和畫像磚堆筑而成,墓室本身就成了槨,稱為“磚槨”,從而開始取代傳統(tǒng)的土坑木槨墓的地位,成為全國流行的一種墓葬形制。至魏晉南北朝時期,墓葬制度大體上承襲漢代,貴族官僚們墓一般為磚室墓,唐代基本沒有變化。因此,就葬式、形制而言,可以推斷南朝、隋唐時期晉江地域盛行以磚室墓為主的土葬葬法。這種葬法當時在泉州一帶乃至福建全省也都相當盛行,而且與當時中原漢族人的葬法基本相同。
(來源:晉江文史散論)
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


閩公網(wǎng)安備:35058202000114號
晉江政務
閩政通APP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