削刀、磨交剪、補鐤、補生鍋、補銅煲臉盆的師傅敲鐵片。鐵片七塊相疊,互敲作“咧咧”聲。因此這種師傅也稱為“咧咧”司。梨園戲《陳三五娘》,陳三磨鏡時敲的就是這種“咧咧”。
抽簽、卜卦、數羅漢的“相命先生”敲牛角。其聲“國國”,所以鄉村里俗稱相命先生為“敲國國的”。
演雜技、打拳賣膏藥、耍猴戲的賣藝人敲鑼鼓,他們一進場就發出咚鏘鏘的鑼鼓聲招呼觀眾。
賣花粉小雜貨的貨郎擔搖撥浪鼓,撥浪鼓有一把小柄,搖動時,兩邊系在短繩上的小槌子擊敲出聲。這種貨郎擔因此也稱為“搖鼓的”。搖鼓的有兩類,一類叫大搖鼓,貨郎擔形似蒸籠,分三四層,賣的是花粉等梳妝用品。搖鼓的兩面是用蛇皮或蛙皮之類張緊的,鼓聲“咚咚咚”,沉厚圓渾。另一類“搖鼓仔”,擔子上面蓋著笸籮,笸籮上面罩著有孔的竹罩,賣的是針線、鈕扣、發夾、毛巾等婦女用品及鉛筆、墨錠、拍紙薄、小皮球等小學生用品,搖的是小銅鼓,鼓聲“當當當當”,清脆響亮。這種搖鼓擔在市鎮己很難聽到,在偏僻的鄉村仍時有所聞。
安海商俗文化當然不只這些,限于個人見聞,掇記數則以為引玉之磚。
(來源:晉江史志2008.1)
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


閩公網安備:35058202000114號
晉江政務
閩政通APP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