閩南一高僧。
弘化于異國,
眾尊為大士。
此五言詩是演培法師在瑞今長老九十五誕辰時,對其一生的高度概括。
瑞今(1903~2005年)原藉晉江東石東埕村,十歲出家南安雪峰寺,年青時游學四方,參訪先德,研習經義兼涉世學,曾在閩南各大寺院潛修弘化或任主持。1948年春,瑞今應聘到菲律賓岷市主持大乘信愿寺。2005年,在該寺坐化。生前的瑞今任過世界佛教會副會長,世界華僧會名譽會長。
瑞今之所以成為當代高僧,除去自己對佛法的精益求精外,與弘—法師的傳帶、合作不無關系。
1932年,瑞今和廣洽同住廈門太平巖(鄭成功讀書處)時,弘一也住廈門中山古園妙釋寺,今洽兩人時常結伴往訪,與他晤談,向其致敬,懇請弘一法師發心傳授律學。弘一法師于越年冬,便在妙釋寺向他們講解《四分律含註戒拾本》,瑞今學律即始于此時。
1933年五月,弘—法師應泉州開元寺轉物和尚之請,率領瑞今等學律弟子十余人到泉州,在開元寺第勝院(后定名“南山律院”)安居學律。五月初三日因藕益大師圣誕,弘一親為瑞今等十一名學者撰《學律發愿文》,又稱《南山律苑住眾學律發愿文》,此即是大乘佛教最高法牒。法牒同發四宏誓愿已,并發四愿。署名弟子有:演音弘一,性常宗凝,照融廣洽,傳凈了識,傳正心燦,廣演本妙,寂聲誰真,寂明瑞晞,寂德瑞澄,勝觀妙慧,寂護瑞衛。以上第七人“寂聲誰真”,“誰真”即瑞今的諧音。《學律發愿文》實際是弘一法師給七位學律者的一篇范文。
1934年,瑞今回到廈門,這時南普陀的住持兼閩院院長常惺法師,因經常不住寺中,學院紀律松弛,有醞釀學潮之勢。經瑞今提醒后,常惺便偕瑞今到晉江草庵請弘一來整頓教育。弘一欣然抵廈,住在南普陀后山兜率陀院,并請瑞今同住。從此他們一邊著手進行整頓,一邊切磋佛學,相處十分融洽。經弘一法師努力,這年夏天,廈門市召開了佛教代表大會,瑞今被選為主席,一個領導班子也同時建立健全起來。
佛教代表大會成立后,弘一覺察到閩南幼年僧侶沒有受教育的機會,而一般青年又多趨文學且競學外典而盡棄己業的情況。法師為佛教前途深為擔心,于是發起創辦佛教正院,即所謂“蒙以養正”。于是,弘一便建議常惺法師聘請瑞今為養正院主任,廣洽為監學。瑞今等人不負重托,管理嚴格,學風純正。雖只辦了三年,然畢業高僧數十人,譽滿海內外,為佛教培養出不少人才。
后來瑞今在自序中曾寫道:佛法正途在于修持悟證,世間文字僅是次要的。足見瑞今秉持弘一法師的宗旨是始終如一的。
1936年,在弘一法師的倡導與協助下,他們又在廈門辦了《佛教公論》月刊,借以弘揚佛法,廣布佛義。《佛教公論》一直辦到全民抗戰時才被迫停刊。在弘揚佛法的道路上一路走來的瑞今,與弘一法師的關系是非常密切的,弘一既是瑞今的良師又是益友。
(來源:晉江史志2008.1)
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


閩公網安備:35058202000114號
晉江政務
閩政通APP
